通讯员 郭星怡 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馆校合作,探索科技馆课程开发新路径,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智远同心实践队科技馆分队于7月22日下午在湖北省科技馆开展了特色课程讲解。本次课程主题为“下雨神器雨刮器——四边形的妙用”,共有二十七位青少年参与课程,实践队成员胡诗雨担任主讲人。

 

    在设计课程时,实践队采取了与科技馆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场馆资源,从生活实际出发。实践队成员基于科技馆提供的中鸣捍卫小威奇套装进行课程设计,利用雨刮器这一常见事物引入课题,在讲解中穿插机械结构知识,彰显“机器人+科普”的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拼搭积木来感受曲柄摇杆的结构,深刻理解“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公理。


学生将雨刮器部件与模型联系在一起


    课程伊始,主讲人胡诗雨基于日常生活,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故事讲述,抛出一系列问题,营造了师生对话互动的良好氛围。她针对雨刮器的功能与结构展开细致入微的讲解,并通过播放视频与展示图片的方式辅助教学,多方位展示了雨刮器的模型构造与曲柄摇杆的组成构架,学生们在引导下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理解了雨刮器工作的机械原理与曲柄摇杆的急回特性。


图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前,胡诗雨现场展示了用小威奇拼搭出的雨刮器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随后,学生们以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索的方式,参考雨刮器模型拼搭指导手册,完成雨刮器的积木拼搭过程。不少学生提前完成指导手册中的拼搭过程后,仍积极思考其他拼搭思路以及优化路径。本次课程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们沟通、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3 学生的创新作品


图4 学生尝试用马达替代手摇把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课程接近尾声之时,胡诗雨以生活实际为落脚点,以“雷达”、“飞机起落架”为例进行课程进一步拓展,使学生了解到曲柄摇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刻领悟到科学知识的妙用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本次课程为湖北省青少年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呼吁青年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新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们在探索中收获了宝贵的学习经历,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加深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科技馆分队成员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和实验条件进行课程设计,其教学方法与策略为馆校合作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参考价值,为未来科技馆课程的进一步设计与改进提供宝贵经验。科技馆实践队用自己的行动为为服务全省儿童科技创新、助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了一份青春力量。

 

撰稿人:郭星怡

摄影:刘倩

审读人:陈晓宇 汪双



点赞(3)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